台中市西屯區市政北七路186號20樓-1
TEL:(04)2254-5111FAX:(04)2254-5215
E-mail: real.estate8168@gmail.com
TRDA-測試站 Copyright © 2024
taichung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倒數計時救地球,2050淨零碳排能做到嗎
2023/05/30

倒數計時救地球,2050淨零碳排能做到嗎  

臺中市不動產開發公會

 

隨著國家發展委員會於今年3月30日公布的「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但何謂淨零排放呢? 是指人為的6種溫室氣體(CH4、N2O、HFCs、PFCs、SF6、NF3)排放量與其移除量在特定時間(通常是一年)內取得平衡。一個組織或產品產生碳排,可藉由自我減量及外部抵銷機制,例如碳匯(以森林、草原或農地等土地利用來吸收二氧化碳),達到淨零碳排。目前計畫訂定,至2040年使各大產業界都能致力於減碳,其中環保署更提出碳費的徵收部分,預計2022下半年啟動徵詢企業與民間意見的階段,將分不同期程,企業規模由大到小實施碳費徵收。目前盤點出首波徵收碳費的企業公司共287家,但因有些優惠費率,企業必須提出自主管理計畫才能適用,整體仍需時間消化,估計將於2024年至2025年之間實施徵收。此外,因應國際經貿情勢,本次修法也納入實施碳定價,同時加強氣候變遷人才培育與技術發展;修法並增訂強化資訊公開及公民參與機制。

 

    其中策略總說明中,針對住宅建設部門,我國淨零建築轉型路徑內容是參考日本、美國、歐盟及國際能源總署(IEA)等國際組織的發展概念,先以建築節能 50%,其餘用電再以綠電碳中和至零碳排,於2050年100%新建建築物及超過85%既有建築物為接近零碳建築之目標。策略說明中,淨零建築之推動規劃由公有建築物帶頭做起,引導民間建築跟進,針對新建建築先採取鼓勵方式,再逐步修訂法規強制實施;既有建築因數量龐大牽涉民眾權益,所以民間既有建築採鼓勵之獎補助方式為主,公有既有建築則採強制實施;同時研擬強化家電節能措施,並投入建築節能減碳技術及再生能源等之研發與應用工作,共計4大推動主軸,由相關部會署分工辦理。

一、 提高新建建築物能源效率隨著新建建築物持續增加,住宅部門碳排放量也會持續增長,為減緩新建建築物碳排,必須採取相關強制或獎勵措施,促使新建建築物在規劃設計階段即納入節能措施。

(一) 建立建築能效評估及標示制度為提升我國建築物節約能源實施成效,規劃結合推動多年的綠建築標章制度,在此基礎上,建立建築能效評估及標示制度,並納入現行綠建築標章制度實施。

(二) 以公有建築物帶頭,引導民間建築提升建築能效依「公有智慧綠建築實施方針」,管制新建公有建築物執行綠建築設計與建築能效評估,以公有建築帶動民間建築提升能效。

(三) 鼓勵民間參與提升建築物能源效率透過建築容積獎勵,鼓勵都市更新及危老重建案取得綠建築、智慧建築標章,並提升建築能效。

(四) 強化建築節能法規,導入建築能效分級管制規定逐年強化建築技術規則中有關建築物外殼節能設計法規及中央空調系統節能設計基準,並研修綠建築基準專章納入建築能效等級管制,以逐步將推動範圍擴展至新建民間建築物。

二、 改善既有建築物能源效率

我國既有建築物約占全國總量達97%以上,早期建築物如要求全面符合淨零建築基準,對於民眾衝擊較大,因此針對民間建築部分,主要以提供獎補助方式鼓勵自主辦理建築節能改善。

(一) 逐步強制公有既有建築能效評估及改善研訂既有公有建築物強制實施建築能效評估及改善方案,分年分階段辦理公有建築物能效評估,對於未達能效等級標準之建築物,要求各機關逐年編列預算辦理改善。

(二) 補助民間辦理既有建築能效提升既有建築可依據「中央都市更新基金補助辦理自行實施更新作業須知」申請補助,透過補助項目納入提升能效相關改善措施,以提高既有建築能效。

(三) 推動節能績效保證專案(ESCO)藉由推動節能績效保證專案示範補助,輔導法人、機關及學校導入能源技術服務業進行既有建築節能改善。

(四) 鼓勵企業將建築能效納入企業社會責任(CSR)報告 金融管理機構鼓勵企業將綠建築及建築能效等級納入企業社會責任(CSR)報告,做為銀行及保險業者於辦理企業授信、專案融資審核或訂定投資政策時之考量。

三、提升家電、設備能源效率

我國住宅類建築之耗能以空調及家電設備為主(約占 70%),其中空調、照明、冰箱、電熱水器等為主要耗電項目,部分設備購置成本較高,民眾汰換意願保守,需有相關配套措施。

(一) 分階段提高家電能效基準目前已推動能源效率標示之節能電器產品,計有冷暖氣機、除濕機、電冰箱等 11種類別,規劃擴大推動家電產品能源效率分級標示制度,並逐年提升家電產品能效基準。

(二) 貨物稅減徵優惠續行評估

貨物稅條例已於110年5月26日修正實施,該條例已明定自110年6月25日至112年6月14日止,購買經經濟部核定能源效率分級為第一級或第二級之新電冰箱、新冷暖氣機或新除濕機者,減徵貨物稅新臺幣二千元,後續將評估展延或擴大實施之必要性。

(三) 建築物預留充電設備停車位為考量能滿足未來建築物停車空間內所有電動車輛之充電需求,規劃修正公寓大廈管理條例,規定預留充電設備停車位,且逐年提升充電車位比例。

四、 建築節能減碳新技術及工法研發與推廣應用

參考國際能源總署(IEA)所建立之潔淨能源技術指引及國外經驗,國際間淨零排放技術選項中,仍包括相關新技術及工法。

(一) 建築物導入創新節能技術參考國際淨零建築相關技術,規劃研發及推廣適合我國氣候特性與能源使用之建築節能技術及減碳工法,如智慧電表、建立建築物智慧能源管理服務平台及建築物能源管理數據資料庫。

(二) 建築減碳工法及技術研發 以建築生命週期角度而言,建築材料及工法亦會影響建築物碳排放量,故規劃研究相關減碳工法及技術,包括木竹構造、建築循環經濟、建築延壽及預鑄構造工法等。

 

    綜觀目前政府所提出的淨零策略,已有環團提出「兩缺一低」的疑慮,在缺預算、缺目標又低估成本的狀況下,且提出的九千億預算多仰賴國營事業,但光是台電今年1月即已虧損數十億元,中油到今年2月的累積虧損也已達600億元,在收入來源不穩定的情況下,就對未來支出畫下大餅,實在令人憂心。又今年3/3發生的全國性大停電,雖為台電員工操作失誤所致,國內無缺電問題,但國內對於供電問題的疑慮仍日益嚴重,如果幾座核電廠在2050非核家園政策下如期關廠,未來的缺電問題將更加嚴重,原因就在於現下的供電備載容量不足,每一家電廠發電都達到運轉極限,只要出現一個小錯誤,就會造成全面性的問題。電網的情況也很類似,北部供電不足,需要大量的南電北送,而綠電像是太陽能、離岸風電的供電並不穩定,電網需要頻繁的調度,同樣的只要稍有差池,就會造成電網崩潰。

 

    其次在國內用電需求方面,數據指出未來30年的用電成長將決定長期經濟成長率。影響用電需求的是產業結構的變化,台灣電子產業一枝獨秀,電子產業產值佔製造業產值從2000年的31.3%增加到2021年的40.3%;同時,出口佔比也從46.5%上升到55.5%。電子產業是相當耗能的產業,加上國內尚有大量鋼鐵、石化和水泥等高耗能產業,未來這些產業不可能在台灣消失,遑論電動車即將在全球和台灣大量成長,用電需求都將大增。

    除了供電與儲能問題,國際零碳排目標至關重要,現在「減碳優於廢核」已是國際上的共識,很多國家把核能列為乾淨能源,有些國家甚至開始恢復核電,以達成2050淨零碳排目標。但我國政府卻還執迷於廢核的觀念中,至今台灣政府2050年零碳排的目標中,2050年綠能發電的比重將達到80%,對台灣而言,似乎是一項艱難的挑戰。

 

    國內有關供電、電力需求、節電儲能與淨零碳排,還有許多重大問題存在爭議待解決。考慮新的國際形勢,國發會雖然於3月底發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將制定新能源配比,仍有幾點國際地緣政治因素必須納入考量,

1.能源安全的脆弱性;在這次烏俄戰爭暴露無遺,我國能源配比在未來數十年中,進口的液化天然氣將佔發電的50%,我們必須把安全係數保守估計。

2.核能是自主能源,不能輕言放棄,雖然在2050年淨零碳排的已將核能排除,但在新局勢下,連芬蘭、比利時等部分歐洲國家都認為核能是走向永續的過渡性手段,建議我們必須維持一部到兩部核能機組正常運轉,若遇到緊急狀況才能應付。

    對比我們國內對於相關議題的推動,考量純電電價高,現下充電仍不方便的狀況下,已設立目標2040年要實施100%電動車確有其困難,對照台電在今年3/1實施的集合住宅於地下室「專設一戶」的政策,雖討論到未來用電安全,但是否全盤思考執行與使用的問題,例如交屋後面對電動車使用仍是少數比例的狀況下,如何分攤公共衍生的費用,應該會是後續使用端會持續爭議的疑慮。回過頭來看看「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針對建設產業的主張應該可以更清晰而具體,結合韌性城市發展為基礎,導引產業跟環境共同整體思考加上建築與設備的專業技術,才是讓大眾共識得以一起攜手創造,而非僅是紙上談兵的口號式政策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