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建築師公會 副理事長 黃郁文
依111年5月24日配字第1118059968號函有關集合住宅新建工程案申請電動車輛充電設備之電源引供方式,同意111年3月1日起新設集合住宅內充電設施僅同意採專設一戶方式供電。
另依內政部113年4月1日消防署「建築物附屬停車空間電動車輛充電使用安全指引」規定。為因應建築物附屬停車空間電動車輛充電使用,提升其設置及使用安全,特訂定本指引。
實務上在專設一戶的架構下各開發商配合機電專業之規畫設計有三種執行模式如下:
-
針對電動汽車充電設備安裝在台電專設一戶原則下每戶錶登用電每戶低壓3相4線220V/380V電錶最大可申請499KW(各停車位樓層分別設戶)。實務上會搭配EMS控制在99KW以下以表登供電,電費相對便宜許多。
-
電動車充電座一般為7KW/每座,因此在無需EMS系統分配的狀況下可接受499KW/7KW=71部電動車同時充電,超過71部車同時充電EMS系統將自動分配功率值、降載、排程、分時輪流避免超載(依各EMS系統與充電樁搭配分式而不同)。
-
一般新建社區台電均已預留台電受電室空間及每層地下室停車空間專設一戶電錶。
-
至於電錶至車位部分可分為三種樣態,第一個模式屬於預拉電纜型並預留數位電表及繼電器(RELAY)位置。設置數位電錶加繼電器(RELAY)及配合EMS系統型(充電樁不限定型式),使用者僅需購買數位電錶並繳交用電費用給管委會即可,至於每度電費多少由管委會訂定之。第二種為設置環場匯流排(BUSWAY)加上插入單元(PLUGIN)並配合EMS系統(充電樁須符合OCPP之通訊規定),使用者僅需購買插入單元(PLUGIN)及增設從插入單元(PLUGIN)至車位之配管拉線費用,至於每度電費多少由管委會訂定之。第三種也是在專設一戶電錶後端僅提供管架(開放式必須配合拉線及配管)或線槽(封閉式僅需拉線至每一車位之前方或後方,但需注意每一線槽有配線容量之限制)。使用者必須分擔拉線及配管費用及EMS系統(充電樁須符合OCPP之通訊規定)。
-
所謂EMS系統即為能源管理系統,為了使充電樁能達到完善的管控,能源管理系統(EMS)的導入帶來極大的成效!而社區EMS充電樁管理系統是一個專門為了社區實現用電管理的工具,因此遠端監控、預約查詢及支付管理、充電樁負載平衡,成為了社區EMS充電樁管理系統的主要功能。
舊大樓申裝電動車充電樁一般均採用錶後拉線的方式,有的建案已於各棟集中電表之各戶錶箱下預留斷路器小箱體以方便安裝。若無預留斷路器箱體就必須到處尋找設置位置,恐造成電錶室的亂象。此類集中電錶後拉線形式一但電動車增加將影響接於該集中電表後之各戶恐因接太多電動車而電力不足導致跳電。
SDGs和低碳時代的來臨將如何改變建築產業的發展
隨著人類發展的進程,也使地球面臨有時以來最大的危機,尤以氣候變遷對世界各地的可持續發展構成很大的威脅。為了改變我們的世界,2015年9月在紐約舉行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峰會通過了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2030 Agenda)及其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同時,在2015年12月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通過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期望能聯手透過這項氣候協議遏阻全球暖化趨勢。ESG 是繼 CSR 企業永續經營概念下,為衡量一家企業經營的績效指標,也就是市場參照的投資標準;而 SDGs,則是列出更細節的準則,兩者密切結合時,將帶動企業高成長、創造更多社會福祉。這兩項協定都是為了建構更永續的未來,因此全世界各國家、城市、企業都以此為終極目標而制定出符合各國的實行策略。永續發展與減碳行動已是刻不容緩的目標,而回到建築來看,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統計,全球的建築業佔全球資源總量的30%、全球能源消耗的40%以及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30%,建築產業被稱為是高碳排的產業,因此透過建築的減碳策略也是國際公認的重要的永續發展一環,SDGs 目標11:建構具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特質的城市與鄉村。發展可持續的建築也是當今所有建築人應該懷抱的核心思維。
台中市為了減碳,近年也訂定「臺中市鼓勵宜居建築設施設置及回饋辦法」。推動宜居建築的政策格局遠比台灣既有綠建築標章所規範的來得更大更廣,2008年以來師法新加坡花園城市的綠色工法,打造台中市成為宜居建築的目標;從政策面來看,新加坡比我們目前台中市所推行的宜居建築有更多獎勵措施,自稱為花園城市的新加坡,不只是景觀陽台不計容積,在空中花園還有獎勵容積,另外,多孔隙設計的配置方式,開窗表面積增大可以帶動室內通風率,即可減少潮濕的狀況發生,也是獎勵的項目之一。可以看到新加坡時代性的的新建築在背後絕對有相當強度的政策面在支撐著。除了政策面的鼓勵,台中的宜居建築,將來最重要的是住在裡面的住戶即所謂的使用者,攸關交屋後的維護管理,對於這項綠色革命,未來每個人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現代的建築新思維,講求的不只是建築本身的美,而是帶動建築周邊環境鄰里的品質提升,城市也因為共享而成為一個更好的社會。進而創造願景的動力讓每個人成為更好的個人。這與SDGs中所講的共享共好,不謀而合。
地球暖化的衝擊,極端氣候的嚴峻考驗,剛結束的COP26《格拉斯哥氣候協議》(Glasgow Climate Pact), 全球都對於這項議題提交了具體行動,這次會中提出了「2050淨零碳排」目標,讓各國元首不得不正視這個危害全球的議題,COP26《格拉斯哥氣候協議》(Glasgow Climate Pact)中,有一些新的方案,其中幾個發展快速的新興經濟體,由於人口眾多而成為世界主要排碳國,如「金磚四國」(BRIC)包括中國、俄羅斯、巴西和印度,每次氣候高峰大會都是外界的聚焦對象,但同樣背負國家巨大經濟成長壓力,因而也十分抗拒大規模的減碳行動。中國所勉強提交的減碳計畫就與目前中國大缺電的問題息息相關,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喊出將在2030年達到用碳高峰、在2060年前邁向「碳中和」的目標,中國的中央政策宣導加強「落實減排」的調控壓力,導致各地政府為了呼應中央,由上而下強制、層層加碼限電、停產措施,就成了這次大缺電的主要原因。在未來,因應淨零碳排的行動方案將只會有增無減,台灣目前雖然非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的締約成員之一,但每年都會積極派人參與雙邊會議等活動。國內也正積極部署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目標的可能路徑。除了穩定推動中的能源轉型,包括製造、運輸、住宅、農業等部門,也必須提出系統性的減碳策略。環保署也在2021年10月21日預告《溫管法》修正草案,將2050淨零排放入法。相信在2025年下一次的國際氣象高峰會中,必定有更多改變生活的局勢出現,減碳將會改寫經濟的邏輯,誰能率先發展新技術、建立新模式,誰就能在新的全球局勢中,把握住關鍵地位。
排碳有價的未來,金融業也沒有缺席,面對世界大廠對供應鏈的淨零碳排要求,以及未來碳稅、碳費的必然,國內外皆積極響應綠色金融行動方案。目前已知有玉山銀行與兆豐銀行兩家銀行都宣布已完成信用卡碳足跡認證,盤點其發行信用卡從原料、製程、配送、使用、到最後廢棄之整體生命週期之碳足跡;而大多數銀行已開始對於高碳排敏感性的產業,採取有條件的放款,玉山銀行在今年五月更是丟出第一個影響各大企業的震撼彈,將來沒有碳揭露的企業,將不接受申請融資的服務;對於建築產業而言,除了最直接的融資問題,滙豐、玉山、永豐和渣打等四家銀行目前提供「綠色房貸」相關的產品。如個人房貸擔保品符合「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綠建築標章認證者,可提供低利率及貸款費用的專案優惠。另外在今年十月,在財政部指示下,國內九大公股行庫將於2022年全數完成「赤道原則簽署」,藉由公股金融事業聯合倡議,使更多企業重視ESG,協助台灣企業進行低碳轉型。2021年可以看到金融市場上致力ESG發展,開啟了全新的篇章。SDGs不只是一個口號,勢將帶動未來投資的趨勢與機會。
低碳時代來臨,需要改變許多既有的生活思維來因應,採取的行動方案絕對跟減碳有密切關係,歐盟在歐洲綠色協議與歐洲氣候法中提出「Fit for 55」55個方案的措施與目標,涵蓋氣候、能源、建築、碳交易、土地利用、交通運輸、稅賦等面向,以驅動經濟和社會轉型。
「55套案」重點措施與目標:
1. 歐盟碳交易體系(ETS)再擴大,2030年起取消航空業免費排放配額。
2. 完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外國的鋼鐵或鋁等高碳排商品必須購買配額,才能進入歐盟市場。
3. 2035年禁售燃油車;2025年建築營造與公路運輸的燃料供應者納入新的排放交易機制。
4. 增加再生能源的使用,2030年再生能源占比達40%(原訂目標為32%)。
5. 實施能源稅賦改革,家庭供暖、航運、航空、漁業、電力供應將納入課稅範圍。
6. 利用自然碳匯,在2030年減少3.1億噸二氧化碳;2030年前在歐洲種植30億棵樹木。
7. 設立社會基金補助改善家戶能源效率。
我們從建築的視角來看世界局勢下連動影響,可以看到「Fit for 55」中所提到的CBAM「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將於2023年開始上路,屆時台灣產業界最快將在兩、三年內就會遇到「碳關稅」的風險,鋼鐵、鋁、化肥、電力等產業估計,估計會有新台幣230億元的貿易額受影響,後續恐擴大到半導體、面板、資通訊、材料等產品輸出,若無法達到減碳目標的供應商,在國際市場發展空間將受到壓縮。而許多建築材料也與我們建築產業有絕對直接的關係,不容輕視。
而碳權的議題,在去年又可以從電動車龍頭品牌特斯拉的營收看到,「碳權」是一種無形概念,又稱為「碳排放額度」(Carbon Emission Credit),用最白話的方式說,為了達成減碳目標,每家車廠需要降低生產每輛車所產生的碳排放量,如果無法達成歐盟設定的目標,就會被罰款甚至停工。相反的,如果車廠的碳排放量低於歐盟設定的標準,那就能夠獲得「碳排放額度」,並且轉賣給那些無法達標的車廠,幫他們免除罰款甚至續命。也因為特斯拉是全電動車廠的製程,完全沒有使用到碳排額度的情況下,就將碳權賣給其他各大車廠以應付符合歐盟規定的最高碳排放量。
台灣身為歐盟地區第12大貿易國,周邊的國家包括中國、南韓、日本、新加坡都有相關機制上路,台灣必須正視且及早準備,以免未來各產業受到的衝擊將是措手不及的。台灣不管在地方或中央,都提出了相關的政策白皮書,蔡英文總統提出了「2050零碳」的目標,在台中市,除了我們熟悉的宜居建築,早已在103年提出了發展低碳城市的自治條例,而台中市的都市設計審議原則,也都依循SDGs的內容來作為建議發展方向。公司品牌永續經營的目標下,應立即思考如何盤點碳足跡的重要性,極端氣候之下,現在所有提出的行動方案都極為重要,SDGs永續發展目標可以是值得我們參考的原則,展望永續的環境,期許建構世界健康無慮的家園生活,沒有人是局外人,建築產業必須準備好接招。你,準備好了嗎?
倒數計時救地球,2050淨零碳排能做到嗎
臺中市不動產開發公會
隨著國家發展委員會於今年3月30日公布的「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但何謂淨零排放呢? 是指人為的6種溫室氣體(CH4、N2O、HFCs、PFCs、SF6、NF3)排放量與其移除量在特定時間(通常是一年)內取得平衡。一個組織或產品產生碳排,可藉由自我減量及外部抵銷機制,例如碳匯(以森林、草原或農地等土地利用來吸收二氧化碳),達到淨零碳排。目前計畫訂定,至2040年使各大產業界都能致力於減碳,其中環保署更提出碳費的徵收部分,預計2022下半年啟動徵詢企業與民間意見的階段,將分不同期程,企業規模由大到小實施碳費徵收。目前盤點出首波徵收碳費的企業公司共287家,但因有些優惠費率,企業必須提出自主管理計畫才能適用,整體仍需時間消化,估計將於2024年至2025年之間實施徵收。此外,因應國際經貿情勢,本次修法也納入實施碳定價,同時加強氣候變遷人才培育與技術發展;修法並增訂強化資訊公開及公民參與機制。
其中策略總說明中,針對住宅建設部門,我國淨零建築轉型路徑內容是參考日本、美國、歐盟及國際能源總署(IEA)等國際組織的發展概念,先以建築節能 50%,其餘用電再以綠電碳中和至零碳排,於2050年100%新建建築物及超過85%既有建築物為接近零碳建築之目標。策略說明中,淨零建築之推動規劃由公有建築物帶頭做起,引導民間建築跟進,針對新建建築先採取鼓勵方式,再逐步修訂法規強制實施;既有建築因數量龐大牽涉民眾權益,所以民間既有建築採鼓勵之獎補助方式為主,公有既有建築則採強制實施;同時研擬強化家電節能措施,並投入建築節能減碳技術及再生能源等之研發與應用工作,共計4大推動主軸,由相關部會署分工辦理。
一、 提高新建建築物能源效率隨著新建建築物持續增加,住宅部門碳排放量也會持續增長,為減緩新建建築物碳排,必須採取相關強制或獎勵措施,促使新建建築物在規劃設計階段即納入節能措施。
(一) 建立建築能效評估及標示制度為提升我國建築物節約能源實施成效,規劃結合推動多年的綠建築標章制度,在此基礎上,建立建築能效評估及標示制度,並納入現行綠建築標章制度實施。
(二) 以公有建築物帶頭,引導民間建築提升建築能效依「公有智慧綠建築實施方針」,管制新建公有建築物執行綠建築設計與建築能效評估,以公有建築帶動民間建築提升能效。
(三) 鼓勵民間參與提升建築物能源效率透過建築容積獎勵,鼓勵都市更新及危老重建案取得綠建築、智慧建築標章,並提升建築能效。
(四) 強化建築節能法規,導入建築能效分級管制規定逐年強化建築技術規則中有關建築物外殼節能設計法規及中央空調系統節能設計基準,並研修綠建築基準專章納入建築能效等級管制,以逐步將推動範圍擴展至新建民間建築物。
二、 改善既有建築物能源效率
我國既有建築物約占全國總量達97%以上,早期建築物如要求全面符合淨零建築基準,對於民眾衝擊較大,因此針對民間建築部分,主要以提供獎補助方式鼓勵自主辦理建築節能改善。
(一) 逐步強制公有既有建築能效評估及改善研訂既有公有建築物強制實施建築能效評估及改善方案,分年分階段辦理公有建築物能效評估,對於未達能效等級標準之建築物,要求各機關逐年編列預算辦理改善。
(二) 補助民間辦理既有建築能效提升既有建築可依據「中央都市更新基金補助辦理自行實施更新作業須知」申請補助,透過補助項目納入提升能效相關改善措施,以提高既有建築能效。
(三) 推動節能績效保證專案(ESCO)藉由推動節能績效保證專案示範補助,輔導法人、機關及學校導入能源技術服務業進行既有建築節能改善。
(四) 鼓勵企業將建築能效納入企業社會責任(CSR)報告 金融管理機構鼓勵企業將綠建築及建築能效等級納入企業社會責任(CSR)報告,做為銀行及保險業者於辦理企業授信、專案融資審核或訂定投資政策時之考量。
三、提升家電、設備能源效率
我國住宅類建築之耗能以空調及家電設備為主(約占 70%),其中空調、照明、冰箱、電熱水器等為主要耗電項目,部分設備購置成本較高,民眾汰換意願保守,需有相關配套措施。
(一) 分階段提高家電能效基準目前已推動能源效率標示之節能電器產品,計有冷暖氣機、除濕機、電冰箱等 11種類別,規劃擴大推動家電產品能源效率分級標示制度,並逐年提升家電產品能效基準。
(二) 貨物稅減徵優惠續行評估
貨物稅條例已於110年5月26日修正實施,該條例已明定自110年6月25日至112年6月14日止,購買經經濟部核定能源效率分級為第一級或第二級之新電冰箱、新冷暖氣機或新除濕機者,減徵貨物稅新臺幣二千元,後續將評估展延或擴大實施之必要性。
(三) 建築物預留充電設備停車位為考量能滿足未來建築物停車空間內所有電動車輛之充電需求,規劃修正公寓大廈管理條例,規定預留充電設備停車位,且逐年提升充電車位比例。
四、 建築節能減碳新技術及工法研發與推廣應用
參考國際能源總署(IEA)所建立之潔淨能源技術指引及國外經驗,國際間淨零排放技術選項中,仍包括相關新技術及工法。
(一) 建築物導入創新節能技術參考國際淨零建築相關技術,規劃研發及推廣適合我國氣候特性與能源使用之建築節能技術及減碳工法,如智慧電表、建立建築物智慧能源管理服務平台及建築物能源管理數據資料庫。
(二) 建築減碳工法及技術研發 以建築生命週期角度而言,建築材料及工法亦會影響建築物碳排放量,故規劃研究相關減碳工法及技術,包括木竹構造、建築循環經濟、建築延壽及預鑄構造工法等。
綜觀目前政府所提出的淨零策略,已有環團提出「兩缺一低」的疑慮,在缺預算、缺目標又低估成本的狀況下,且提出的九千億預算多仰賴國營事業,但光是台電今年1月即已虧損數十億元,中油到今年2月的累積虧損也已達600億元,在收入來源不穩定的情況下,就對未來支出畫下大餅,實在令人憂心。又今年3/3發生的全國性大停電,雖為台電員工操作失誤所致,國內無缺電問題,但國內對於供電問題的疑慮仍日益嚴重,如果幾座核電廠在2050非核家園政策下如期關廠,未來的缺電問題將更加嚴重,原因就在於現下的供電備載容量不足,每一家電廠發電都達到運轉極限,只要出現一個小錯誤,就會造成全面性的問題。電網的情況也很類似,北部供電不足,需要大量的南電北送,而綠電像是太陽能、離岸風電的供電並不穩定,電網需要頻繁的調度,同樣的只要稍有差池,就會造成電網崩潰。
其次在國內用電需求方面,數據指出未來30年的用電成長將決定長期經濟成長率。影響用電需求的是產業結構的變化,台灣電子產業一枝獨秀,電子產業產值佔製造業產值從2000年的31.3%增加到2021年的40.3%;同時,出口佔比也從46.5%上升到55.5%。電子產業是相當耗能的產業,加上國內尚有大量鋼鐵、石化和水泥等高耗能產業,未來這些產業不可能在台灣消失,遑論電動車即將在全球和台灣大量成長,用電需求都將大增。
除了供電與儲能問題,國際零碳排目標至關重要,現在「減碳優於廢核」已是國際上的共識,很多國家把核能列為乾淨能源,有些國家甚至開始恢復核電,以達成2050淨零碳排目標。但我國政府卻還執迷於廢核的觀念中,至今台灣政府2050年零碳排的目標中,2050年綠能發電的比重將達到80%,對台灣而言,似乎是一項艱難的挑戰。
國內有關供電、電力需求、節電儲能與淨零碳排,還有許多重大問題存在爭議待解決。考慮新的國際形勢,國發會雖然於3月底發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將制定新能源配比,仍有幾點國際地緣政治因素必須納入考量,
1.能源安全的脆弱性;在這次烏俄戰爭暴露無遺,我國能源配比在未來數十年中,進口的液化天然氣將佔發電的50%,我們必須把安全係數保守估計。
2.核能是自主能源,不能輕言放棄,雖然在2050年淨零碳排的已將核能排除,但在新局勢下,連芬蘭、比利時等部分歐洲國家都認為核能是走向永續的過渡性手段,建議我們必須維持一部到兩部核能機組正常運轉,若遇到緊急狀況才能應付。
對比我們國內對於相關議題的推動,考量純電電價高,現下充電仍不方便的狀況下,已設立目標2040年要實施100%電動車確有其困難,對照台電在今年3/1實施的集合住宅於地下室「專設一戶」的政策,雖討論到未來用電安全,但是否全盤思考執行與使用的問題,例如交屋後面對電動車使用仍是少數比例的狀況下,如何分攤公共衍生的費用,應該會是後續使用端會持續爭議的疑慮。回過頭來看看「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針對建設產業的主張應該可以更清晰而具體,結合韌性城市發展為基礎,導引產業跟環境共同整體思考加上建築與設備的專業技術,才是讓大眾共識得以一起攜手創造,而非僅是紙上談兵的口號式政策推動。